2016年至今,是順豐為此前戰略轉型失敗買單的3年,也是收起自負,擺正自我的3年。過去三年,順豐主動走出商業失利陰霾。順豐冷運于2016年首度闖入中國冷鏈企業物流企業營收TOP5(第五名),2018年正式躍居榜首。截至2018年度,順豐冷運業務未實現整體盈利。李東起當時接受媒體時表示,順豐涉足電商做生鮮食品平臺,實際上是為自己涉足冷鏈物流做準備。
順豐掉隊沒掉隊是最近1年來的熱門話題之一,正反觀點打得不可開交,可最終真正把“順豐到底怎么了”這件事說明白的文章卻少之又少。本期深案例通過對順豐幾項主要業務的梳理,以及對相關人員的采訪,盡量還原一個真實的順豐處境,相信看完你就能明白,順豐究竟有沒有掉隊。
去年這個時候,深案例推出了《一個可能贏過順豐的農民快遞》,那篇文章中,接受采訪的中通快遞研究院院長金任群有過一個表達。他說,中國快遞業是一個充斥著歧視的行業,不僅在于外部籠統地認定這里有一群送快遞的大老粗,更在于人們喜歡用加盟或是直營的身份來評判企業優劣。
當時的背景是,中通與順豐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水平基本打平()。但兩家公司,或者說兩家公司所代表的群體,在輿論上受到的待遇是天差地別的。這的確是只有在中國才能見到的奇觀——就好比在同屬勞動力密集型的餐飲行業,堅持直營的海底撈,要比走加盟路線的肯德基或是麥當勞更加優越()。
外部看法似乎也影響到了圈內人的判斷。就拿另一位中通快運的中層管理者在兩年前的經歷來說,他向虎嗅表示,當他在順豐的前同事們聽聞他加入中通快運的消息后,都顯得不可思議, “你怎么去那兒了??!”當時,順豐這家公司有一個特點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基本見不到來自“通達系”的前員工()。這也是那位負責培訓工作的中層的感受。
在任何一家行業領先的公司的員工臉上讀出自豪感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如果找到一家基本沒怎么吸納過同行中高管的龍頭公司就比較困難了。對于順豐,除非從業務所面向的客群去解釋——順豐是國內唯一一家在、供應鏈、倉儲、快運、冷運等不同領域均定位高端的綜合物流商。事實上,就連他們的電商業務也是高端定位——不然你很難理解順豐做為一家行業龍頭,對同行人才的吸納程度如此一般()。
在規模效應極為重要的物流領域,持續定位高端是一件需要勇氣的決定,那意味著更重的投入,和有限的客群。德邦被譽為“零擔界順豐”,但當它從高端小票零擔切入大件快遞市場后,甚至連盈利都做不到。
順豐在過去幾年因商務快遞()增速放緩,電商快遞()布局有限而造成的集團收入增速下滑,多少也反映出了類似問題。更早之前,順豐商業()的折戟更是教訓慘痛。
很難說順豐的自信是否創建在對自己和外部環境的正確認識之上,如果不是,那順豐的自信恐怕正是導致其2012~2015年期間戰略轉型失敗的導火索之一。順豐商業被剝離上市資產,讓順豐錯過了構建“三流合一()”商業體的最好時機,也被削弱了對同行保持的領先優勢()。
過去三年,順豐主動走出商業失利陰霾。具體表現為2016年上市募資重新加碼航空、運轉中心等物流資產的投入力度();2017年圍繞豐巢25億元A輪融資展開對最后一公里的布局();2018年成立新夏暉、收購敦豪供應鏈大陸業務()。